close

機器人孩子如何愛學習? fm 洪蘭

 

Link: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19&page=1

天是藍的、花是紅的、草是綠的,

大人習慣用規定框住孩子的想像力,

像機器人般的孩子怎會有學習熱忱?

最近報上有好幾篇文章在討論大學生對學習沒有熱忱,早上爬不起來上課的問題。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在上圖畫課時,聚精會神的在畫,老師走過去 問她在畫什麼,她頭也不抬地說,「我在畫上帝」,老師笑起來說,「可是,親愛的,沒有人知道上帝長的是什麼樣呀!」,小女孩說,「他們馬上就會知道了。」

在孩子小時候,他們很有自信,問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有沒有創意,全班都舉手;問大學生同樣的問題,舉手的寥寥無幾。

是什麼讓這些充滿了自信、有創意的孩子在受完教育、走出校門時,變成沒有自信、前途茫然、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的年輕人呢?

英國的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inson)直指「教育」。他說,「太多的孩子沒有被放對地方,沒有把他們真正的能力發展出來,大部份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 可以做些什麼事,就這一點而言,這些學生根本不知道他們自己是誰。」他的話令我悚然而驚,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件事。

一群父母和老師帶著學生在公園寫生,我經過時,看到一位母親俯身在修改她兒子的畫,「雲不是這樣畫,它是一朵一朵的。」,孩子抗議說,「媽,我不要 這樣畫。」母親不為所動,繼續修改。再走過去,看到老師在修改樹的畫法,嘴裡說,「樹應該這樣畫,咦,你怎麼把狗塗成紫色,哪有紫狗?」

聽到這裡,我不禁微笑起來,對這些孩子來說,雲是什麼樣、樹該怎麼畫、狗是什麼顏色都沒有關係,因為他畫的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他心中想要的。

對一個語言能力還未發展好的孩子,畫圖是把心中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沒有應不應該的問題。創造力的定義本來就是「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規定太多、約束太緊就不會有創意出來了。

小孩子畫他的感覺,非常純真有創意,但是我們大人偏要規定他:天是藍的、花是紅的、草是綠的,於是每個人畫出來的畫就一模一樣了。我們過去沒有覺得 不對,認為教育就是教紀律,要求整齊劃一,忘記了大自然就是要使人不一樣,不然為什麼給每一個人不同的臉呢?我記得小時候父親跟我們打謎語,猜一個「同中 有異、異中有同,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的東西」,謎底是臉。父親說,人都有五官七竅,但是部位配合,變化無窮。我們不可能把臉統一,標準化,所以教育也不應該 把人統一、標準化。父親說當每一個人都一樣時,你就不需要存在了,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你了。

看到現在教育愈來愈制式化,連沒有換季、天氣再熱都不准穿短袖這種不合理的規定,校方都不准變通,孩子能不被我們教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機器人嗎?如果是機器人,我們能要求機器人有學習的熱忱嗎?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41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nice 的頭像
    Janice

    Jasper & Jayden 的閱讀樂

    Jan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