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下這篇,總覺得香港的教育越快跟世界脫節
我希望jasper 有一個快樂童年
我希望透過書本, 透過外出見識世界來推動他的學習動機
我不希望被如工廠般的教育制度
令jasper 變成工廠內的一件標準產品
沒個性,沒創造力,沒獨特性
但身處香港,很難避開一式一樣的教育生產線
別對小孩說謊
好多大人喜歡對小孩子說謊, 雖然他們用意是好的, 但出來的效果, 反而是害了孩子
因為太多大話是小孩子好快就知道是假的, 那你的威脅還有用什麼?
例如, 在餐廳內大聲說話, 或尖叫, 或大喊
大人會如何處理?
好多時, 大人會對小朋友說, 你不要再大聲, 不然餐廳的姨姨會鬧
但實際上, 這個機會極低, 那小朋友聽多幾次就知根本不會, 那就不會理你了
又例如, 講大話會掉大牙
“用有聽書輕鬆聽出英語力“ --用有聲書的每周總結-week 26
Week 26 的書單
I am Fire
Chicka Chicka Boom Boom
What's the Time, Mr Wolf?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
I am Fire, 科學性繪本第7回
講火的功用, 火警應該如何
教養孩子是藝術 fm 洪蘭
Link: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06&page=1
台灣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除了經濟的原因之外,有一個原因居然是不知該怎麼教孩子。
其實父母不必擔心,教養孩子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但是它有共同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愛、需要安全感。父母只要適性的順其自然發展就可以了,生命自己會找出路。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郭橐駝樹種的好並非有什麼絕竅,他只是順其自然,不害其長而已。種樹時,根讓它舒展開來,多用舊土把根填緊,種好了就不要一直去動它。但是假如根未舒展就種下去,而且一直換土,早上來看一遍,晚上來
看一遍,搖搖樹,看根的土緊不緊,掐掐葉子,看它長的好不好,這樣反而害了它。郭橐駝說他沒有什麼祕訣,只是不去害它而已。
好個「不去害它」,這正是教養孩子的祕訣。現在孩子生的少,父母愛之太殷,憂之太勤了,反而使孩子不能適性成長。
西諺有一句話:「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科學講究重複性,一個實驗你用這個方法得出這個結果,我用同樣方法也應得出這個結果,但是教養孩子不 同,孩子有個別差異。它是藝術,所以沒有一致性。就算是同卵雙胞胎成就都有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家庭的孩子,父母切記不可把孩子跟別人比較,只可與孩子自己 比較,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該誇獎他,也不可套別人的方法,別人的孩子打罵中狀元,你的孩子打罵會離家出走。孩子不同,就像橘子和蘋果,怎麼比呢?
找出孩子的本事 fm 洪蘭
原文: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1602&page=1
一位北藝大的教授興奮的寫信告訴我說:「老師,我看到了你說的『沒有不可教的孩子』的證據了。」原來他們的學生去社區幫弱勢學生做課輔,看到一個平 日毛躁不安,寫作業拖拖拉拉,很讓老師頭痛的孩子,經過他們學生九週的陪伴與引導後,變得非常的積極。為了完成作品,他拚命畫圖,畫到手抽筋都不肯停,跟 以前吊兒郎當的樣子完全不同。他說,學生不好學,原來是我們教的方法不對,我們的力氣用錯了地方。
一般課後輔導是給跟不上的孩子做補救教學。這些孩子因為跟不上,所以對學習沒有動機,上課東張西望、坐不住,惟恐天下不亂。學校無奈,只得安排騎獨 輪車、扯鈴等動的課程。這些孩子並不笨,可以一學就會,但這些活動沒有辦法凸顯出個人特色,所以他們在班上還是被同學看不起,連帶對自己也沒信心。一個沒 有信心的孩子,行為通常是兩極化:不是很害羞、不敢跟人接觸;要不然就特別不害羞,用欺負別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注意。其實他們都有強項,只是目前的教育方 式無法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也使別人看不見他的長處。
有鑑於此,美國賓州大學的講座教授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發展出一套辨認個人長處的測驗,叫做「突顯優點測驗」(Signature Strength test)。他列出每個人都可能有的二十四個長處,把它分成六類:第一類「智慧與知識」,包括好奇心、愛學習、判斷力、原創性、智慧、從多重角度看事情; 第二類「勇氣」,包括毅力、正直;第三類「人文素養」,包括仁慈和愛;第四類「公正」,包括公民素養、公平和領袖能力;第五類「脾氣」,包括自我控制、謹 慎和謙虛;第六類「品德」,包括品味、感恩、希望、寬恕、幽默、熱情。學生上網去做這個測驗後,電腦依得分高低把這孩子的人格強項排序出來,老師再跟學生 討論如何去發展這些強項。塞利格曼說他很驚訝,大部分的學生不知道自己有長處,更不要說在哪裡。當老師把學生長處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建立自己的信心後,學生就不再自卑;不自卑時,許多過去看不見的門,現在都顯現出來了。
北藝大的學生可能不知道這個實驗,但是他們的做法完全符合正向心理學的理論。他們透過攝影及藝術創作,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創作力,體會到「天生我才必 有用」的意思,當自己被肯定時,就會更努力去博取別人更多的肯定。一學期下來,封閉的孩子打開了他的心扉,害羞的孩子敢跟別人拉手,不肯做功課的孩子趴在 地上做一整天。這些孩子都因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標,就跟以前不一樣了。
英諺:「師長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孩子要的不過是憑自己本事的肯定。我衷心希望更多人能像北藝大的學生一樣,去認輔弱勢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去發展出圓融完滿的人生。
Signature Strength test
親子對弈 溝通有力 fm 洪蘭
Link: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09&page=1
放寒假了,這是難得的親子相處好時光,但是許多父母反而憂心:「這麼長的時間待在家裡不知幹什麼好,跟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有個媽媽甚至說,「你們有什麼冬令營的消息嗎?」我才發現很多父母平日忙於工作,已經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做心智上的溝通了。
其實,雖然親子是天性,但是感情還是要培養的,父母必須跟孩子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回憶,孩子才會跟你親。所以趁孩子小,還願意跟我們大人一起玩的時候,培養出一個親子都喜歡的活動,如下棋或打籃球,使它變成溝通的管道,在孩子情緒出問題時,能藉由這個媒介,和親子對話。
棋藝是一個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大家都喜歡,野史還說康熙的棋藝非高強,贏過吳三桂的兒子。棋品和牌品更是古人選女婿 的門檻。中國人下棋時講究「棋中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這其實就是一個做人的道理。棋下得好的人,必須要考慮到前面很多步,「人無遠慮,必有近 憂」,因此,棋手腦海中已經盤算好了該怎麼走,表面上看起來下得好像不對,但是其實是聲東擊西,他在布局。看棋的人若不知道人家已成竹在胸,開口問,會打 亂人家心中的計畫,這是最忌諱的。同時,如果他因為你的提醒,贏了這盤棋,他不會感謝你;但是因為你一出聲攪和,輸了這盤棋,他會怪你,這叫「吃力不討 好」。人應該避免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看棋時,不可出聲,更何況君子本來就不該多管別人家的閒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此中國人講究「棋中不語真君 子」。
至於「起手無回」:下棋是訓練一個人的品格,凡事「謀定而後動」,決定了就不要變,如果變來變去就表示沒有思考周全就貿然動手,這種人不可取,用了他會誤大事。這是下棋的棋品,做人講究誠信,下棋也是一樣。
下棋能更幫助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因為下棋時要思考,而思考正是促進神經連接的好方法。最近在腦造影實驗上已經看到「沙盤演練」為什麼有效的神經 機制了,因為它是同樣神經迴路的活化。有多方思考習慣的孩子,以後遇事不會慌亂,因為他的大腦某些迴路已經連接過一次了,瞬間可以提取出來應用。所以棋藝 幫助孩子專注、沉著、穩重,這些人格特質都對他以後出社會就業有幫助。古人把琴棋書畫定為「士」的基本條件,就是因為這四樣技藝能陶冶性情,提升孩子的品 味。
在這麼多天的年假中,或許家長可以多跟孩子一起遊戲,多教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過年忙著餵飽肚皮時,別忘了心靈的需求更是重要。
機器人孩子如何愛學習? fm 洪蘭
Link: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19&page=1
天是藍的、花是紅的、草是綠的,
大人習慣用規定框住孩子的想像力,
像機器人般的孩子怎會有學習熱忱?
最近報上有好幾篇文章在討論大學生對學習沒有熱忱,早上爬不起來上課的問題。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在上圖畫課時,聚精會神的在畫,老師走過去 問她在畫什麼,她頭也不抬地說,「我在畫上帝」,老師笑起來說,「可是,親愛的,沒有人知道上帝長的是什麼樣呀!」,小女孩說,「他們馬上就會知道了。」
在孩子小時候,他們很有自信,問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有沒有創意,全班都舉手;問大學生同樣的問題,舉手的寥寥無幾。
是什麼讓這些充滿了自信、有創意的孩子在受完教育、走出校門時,變成沒有自信、前途茫然、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的年輕人呢?
英國的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inson)直指「教育」。他說,「太多的孩子沒有被放對地方,沒有把他們真正的能力發展出來,大部份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 可以做些什麼事,就這一點而言,這些學生根本不知道他們自己是誰。」他的話令我悚然而驚,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件事。
精學修辭不如讓孩子廣泛閱讀 fm 洪蘭
p。s。我也不知道香港的讀書方法,還有一點點可取的地方
Link: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20&page=1
自從小學生考修辭學這個問題出現後,各界對現在國語文教學的不滿像潮水般湧出:有家長說台灣的教育為整人之本,他小四的孩子家庭作業為五十題的成語 填空,他們夫妻集二人之智慧,做了一晚才填出,想不到作業發回來後,孩子翹著嘴巴跟他說,「爸,你害慘我了!你錯了二十六題,我永遠不要你幫忙做功課 了!」令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這對夫妻都是大學教授。
很多人問,教育部的國語文教學政策是什麼?是廣讀還是精讀?因為目前走的是精讀路線,一篇文章拿出來解剖分析,一個字一個字教,但歐美、新加坡和香港走的是廣泛閱讀的路線,讓孩子看很多書,從書中學會詞彙的運用。
從大腦和記憶的研究來看,廣泛閱讀的效果較好,因為記憶是個熟悉度,常用字的神經迴路連接得比較緊密,記憶比較好,同時,因為它反覆在不同情境下出現,這個生字的正確用法可以透過內隱的學習而得之,就不會發生「天黑了,爸爸陸陸續續回來了」這樣的造句。
大腦神經迴路連接的強弱有兩個因素,一是出現的頻率,二是活化的強弱。廣泛閱讀除了讓生字因多次出現,增加它神經迴路活化的頻率,也因每次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現,增加了活化的強度。一個單獨出現的生字不及在文章中出現時記得牢,因為故事內容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線索。
大腦有自動組織、歸類的功能,實驗發現,在不同字單(list)中出現的同一類別名詞,如傢俱類、職業類,會在總回憶(final recall)時歸類聚集出現。所以廣泛閱讀會使相同類別的字歸在一起,增加孩子對這個字的形、音、義的了解。閱讀最忌一直停下來查生字,它會中斷閱讀、 喪失學習的樂趣。
其實學英文也是一樣,不要一直查生字,它會中斷文意的了解,要先看過一段,把書本蓋下,試著把剛剛那一段的大意寫出來,如果寫不出來,就再看一遍, 若其中有生字,先猜這個生字可能的意思,寫在一張紙上,再繼續看下去,把這一章看完時,如果某一個字一直出現,這個字就是key word,就需要翻字典查,若是查出來的意思跟紙頭上寫的類似,你就有看懂這段文章,這樣認識的生字也不易忘掉。
香港的學校沒有使用注音符號,他們是一開始便廣泛閱讀,透過閱讀認識生字,變成熟字,更透過閱讀,掌握這個詞的正確用法。
馬友友為什麼挨揍? fm 洪蘭
原文 :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2912&page=1
黃昏時,耳邊又傳來打罵聲和哭泣聲,就知道隔壁的孩子又因為不肯練琴而挨打了,心中著實替他嘆息,也替他抱屈。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先生從不因孩子琴拉得不好而打他,馬友友只有在做錯事時,小屁股才會挨揍。
先不說每個孩子天賦不一樣,學習的快慢會不一樣,只要他有用心練,就不該打他,最主要的是, 打孩子會把他學琴的興趣打壞。下次他看到琴,腦海中浮現的是挨打的影像,出現的是恐懼的情緒而不是愉悅期待的心情。如果要成為一位傑出的音樂家需要一萬小 時的練習,而你的孩子連一個小時都拉不下去時,你如何期待他在琴藝上出人頭地?
我們大人常把成績和成熟混為一談,表現不好就要他去罰站、跑操場。其實仔細想一想,他如果 笨,罰他站,他會變得聰明嗎?考不好,罰跑操場,跑完了他就考得好了嗎?開竅的早晚是基因決定的,每個孩子不同,如果你自己念小學時學習慢,你現在就不能 要求你的孩子學習快。把未開竅的孩子跟已開竅的比,就像叫一隻腳的人和兩隻腳的人比賽百米衝刺一樣不公平。知識不是教過了就應該會,若是不會就是笨、偷 懶、不用心。我們忘記反省一下,是否這樣的教法不適合他?還有別的方式可以用嗎?
馬友友的父親是個音樂家,懂得只有真心喜愛音樂,演奏出來的樂曲才會感動人心;不管琴技再出 色,沒有感情的樂符只是物理音而已,不是樂音。因此他不因琴拉得不好而打孩子,更不會一次讓馬友友練的時間太長,因為他知道小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鐘, 他若專心練十五分鐘,效果會比不專心的四十五分鐘還要好。他不讓孩子因音樂而受罰,怕孩子心中會留下陰影,他說:「如果要讓孩子以後成為音樂家,就不要使 音樂在他的心中是個恐懼的事。」我們都以為不打不成才,孰不知打了才不成才。
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兒子練琴時耳朵是聾的,聽不見你講話,也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因為他全神貫 注在音樂中,其他的感官管道都關閉了。我們現在從腦造影的實驗中得知,當全神貫注時,大腦整個資源都集中到所做的工作上,那個區域的血流量大增,大腦會產 生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來幫助學習,這時學習效果最好;恐懼時,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老師手上的籐條上,大腦中的恐懼中 心杏仁核大量活化起來,心跳加快,手心流冷汗,這時,沒有任何的學習效果產生。
為什麼孩子要看人物傳記故事 fm 洪蘭
原文: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5&nid=3266
◎文章節錄自【我的夢想】系列 洪蘭教授 專文推薦序
「我的夢想」這個系列共有七本書,主角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他們本來會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但是因為他們有夢想,更有勇氣,鍥而不捨的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所以現在百年之後我們才會讀到他們的生平小故事,知道了他們的存在,更因為有他們,我們現在才有這麼好的文明與生活。
人世間有許多事原本不會發生,如果不是有人動了這個念頭,又鍥而不捨地去實現這個念頭,地球上就不會有這麼多發明出現。195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教授在演講快要結束時說,「如果有朝一日,人們可以將百科全書放在一個針尖上,並能移動原子,這個世界將會是個怎麼樣的奇妙世界」,1991年,IBM果然就做出了第一個微晶片,我們的世界從此就不一樣了。
別逼孩子學孔融 fm 洪蘭
《親子天下》最近做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孩子的頭號「民怨」是什麼?結果答案是「不公平」:明明是我的,為什麼要讓給弟妹?
不公平是我們在研究上看到孩子叛逆最主要的原因,連動物都會「不平則鳴」。我曾看過一個孩子把分給他的蛋糕全部塞進嘴裡,吃相很難看,我就跟他說:「分給你的都是你的,不要一次全塞進嘴裡,小心噎到。」他用力把蛋糕嚥下去後,說:「老師,你不知道,不放進我的嘴裡就不是我的。」盤子裡有根雞腿,他塞不進嘴,就吐點口水抹在雞腿上,這樣別人就不敢吃了。我找他母親談時,他母親理直氣壯的說:「我要教他學孔融呀!」
孔融讓梨是兄友弟恭的美談,但這是例外,不是常態,若是常態就不會上歷史課本了。不公平是很多不幸的發生原因,父母可想一想,弟弟平常被人讓慣了,出了社會,誰要讓他?所以孩子若願意讓,父母要褒揚他,他若不願意,不可以強迫他,一強迫就不公平了。
孩子叛逆的第二個原因是父母不能以身作則,常常說一套做一套,自己在看電視,卻叫孩子去做功課。孩子說:「我們丟掉東西會被罵,大人丟掉東西卻不會,」我朋友的孩子也說:「我打破碗要挨打,爸爸打破碗,不但沒事,我還得替他掃碎片。」